花蓮溪Dry Fly
花蓮溪是大型河流大石頭也少,所以一般基本的設定釣法就是肉粽邊,山壁下,樹下,草邊,這一些有流改變的點和比較能讓卷仔躲的地方,通常是兵家必爭之地,也就會變成基本點,而這基本點中比較好拋的點,卷也被釣的差不多了,還好Fly在近距離時準度相對於路亞準度高出不少。毛鉤要是能打的很裏面或是很難的點,有魚在水表的話,通常反應不錯。
自已還真的從來沒有在冬天釣過花蓮溪,冬天的水量小很多,不少點要涉到對岸去釣12點鐘方向都變成可能了,那對Fly來說就是大利多,因為重量線不用跨流,就比較不會被水帶到毛鉤,毛鉤的漂流就能很自然,停的時間也比較久,加上又能近拋,打水的準度和力道就很方便的能調整控制。所以只要有到對岸去的機會,一定不放過就是過去就對了,又碰到有魚的的點,毛鉤打水力道足,通常能打出幾隻卷仔。
下面照片中的大流尾水深就大約到腰部而已,就別錯過了可以到對面的機會,流頭邊邊又是有亂石,絕佳的好點
若大的河面,選點就相對的變成非常重要了,接下來會整理幾種溪型是相對的比較有機會在花蓮溪釣到卷仔的溪型。在分析溪型之前,先對於這卷仔的習性先解析一下。整條中下游的花蓮溪有大石頭的點不多,大多是細沙或是細石的溪相,這一類的溪型其實就是可以直接考慮跳過了。因為水清到連目視都完全找不到卷了,還想釣到真的機率很低,沒魚嗎?還是有的只是這種溪段的魚都去大淺灘找小生物吃,在溪邊走時,他們很敏感的在30m外就閃了,Fly容易在溪邊拋超過30m嗎?不行就先放過吧!
這裏的卷仔體色大多數都顏色淡一點,主要是去符合溪相的底色,基於安全性,會讓老鷹或是漁夫比較不容易發蹤跡。如果釣了一段時間後,能在甲蟲打水的反應區打上記號再連成一條線,就會發現這的卷仔是有魚路的,這和卷仔需要的保護色也相關,如果在一很平坦的深沙底流區有一卷仔在移動,即使仿成石頭色和大小,在動還是有機會被鳥看見,那有辨法在動又不被鳥看見嗎? 就在是底部有很多如卷仔大小直徑的底石河段,那就是魚路,為什麼這樣子推論呢? 這一次剛好有些流段就在要打在那有底石上方,上方流太快的就打流邊。很明顯的信號就會劇增。這就是有魚路的証明。另一可能是有底石的區域網魚的難度增加,所以魚量比較充足。
肉粽邊,山壁下,樹下,草邊這基本款的點就先不再細究了,來討論一下這以外的。下面這四種主流型如果再加上是有底石的魚路,幾乎都保証有信號。
淺灘流水匯入深溝或是深潭
因為淺灘上會有小生物或是青苔漂入,而卷在那深點比較安全,很自然的就機會在那等待漂流物。
深水區對岸邊
對岸的下側有底石的話,就是卷仔的天堂了,這一次這種點五連發了好幾次。大型急流兩側
有趣的是要大型喔,小型急流是沒有用的。我想流不夠深不夠安全這也包含了這有網魚這一件事。小型流,魚網很好處理,大型流魚網是起不了作用的。就變成大型流裏才是卷仔的安全之地。也變成這溪型卷比較多了。中型底石的緩流尾
這流型容易出現在大潭尾或是大型急流腰部,因為水淺一點,同時還有魚路保護,懶性的中小卷就愛這種流速慢又安全的點,通常這種點一打下去就看到卷仔衝上來。毛鉤的漂流軌跡在大河面是要在乎的,因為若大的河面,你的毛鉤落水是要離流心多遠。這有兩點要注意就能試出最好的打毛鉤點。
漂流物的自然漂流路徑
仿生了就不只是靜態的像,而是要動態的像,這也包含了自然漂流,漂的自然,在大型急流兩側因為流心會造出湧浪,這就會把漂流物慢慢的往兩側推。推多遠呢?搞不清楚可以往流頭遠拋一下,線控好,就會看到毛鉤如何被推出來了。那就是自然漂流路徑魚路
底石的分佈在這就是很有趣,底石和流不一定保持著很相對的距離,有時就在流邊,有一些不是,所以找出底石分佈畫出魚路是很重要的。先找出以上兩條長型的區域後,毛鉤打漂流自然路徑靠近魚路側就是最好的點了!
留言